Search Results for "吹奏"

Oct 29 2007

Profile Image of admin

長笛左手平衡輔助器 The Pinkieport (Fingerport) 熱賣

Filed under 感想,新產品

雖然一開始設計此產品時,除了相信能幫助部分吹奏者外,並未寄予太大的期望,但是自從八月份的樣品出爐以來(十月下旬正式上市),情況有點出人意料之外。稍微思考後,大約有兩點觀察:

一、左手支撐長笛的位置是固定的,尤其受到食指尖必須操控 C 鍵的限制,爭議性較少。右手拇指則因不操縱按鍵、比較自由,可置放範圍較大,也引起較多的意見與懷疑。
二、平面比圓弧穩定。

如果你有興趣了解一下,請看這一網頁

fingerport

No responses yet

Sep 26 2007

Profile Image of admin

長笛的平衡問題

Filed under 結構

概說

傳統西洋長笛﹝flute﹞在握持上,有三個平衡問題:
1. 重力﹝樂器的重量﹞
2. 水平旋轉﹝如圖A﹞──如果只用下顎﹝1﹞及左食指﹝2﹞抵住樂器,它會向順時鐘方向旋轉,右拇指﹝3﹞向前的推力可以平衡這個力量
3. 剖面旋轉﹝機械結構集結於特定部位,造成樂器容易導向吹奏者身體方向旋轉,如圖B﹞

因為吹奏者十指中除了右拇指外的九指都用於操縱按鍵,右拇指所在的位置及施力角度,對於平衡樂器會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解說
在操作按鍵的手指以外,吹奏者只有在三個點上接觸長笛﹝見圖 A﹞:
1. 下唇﹝牙齒及牙齦附近﹞
2. 左食指根部接近手掌處
3. 右拇指

左食指必須操作一個按鍵,因此指根的位置受到極大的限制,不能隨意固定;又因為長笛的重心接近左食指﹝圖A 中G位置─約在2號支撐點右方4 公分﹞,它的指根要負擔最多的重量。另則,因為下唇需要精確地發音及控制氣流,所以這個支點不能隨意運作,用來平衡樂器。

雖然大多數的人都用右小指或多或少地幫助我們平衡長笛﹝圖A中第4處﹞,但是對手指的敏捷度有不同程度的影響,應該盡量避免﹝幾乎不可能完全做到﹞。 右拇指因為不操作任何機械結構,必須發揮最精細的支撐效果。

A.
rotation 1
B.
rotation 2

請同時參考 「李鶴凡長笛右拇指平衡輔助器」一文。

No responses yet

Sep 26 2007

Profile Image of admin

李鶴凡長笛右拇指平衡輔助器 Thumbport

Filed under 結構

本平衡輔助器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供設置在長笛上,用以輔助長笛吹奏者的右手拇指支撐,以便平衡長笛的平衡輔助裝置。

The original

「長笛平衡問題」文中所述,長笛握持會同時面臨幾個條件,尤其是向後旋轉的力量,對平衡樂器極為不利,即使能以雙手解決,也必影響某些手指的靈活度。「李鶴凡長笛右拇指平衡輔助器」就是因應此複雜情況而發明的附件。如果運用得當,吹奏者將感到前所未有的輕鬆感,所有的手指也更加靈活。

此一平衡輔助器裝設在長笛 F 鍵下方﹝可依個人情況稍微調整﹞,以夾持的方式固定於笛身。延伸臂上方的突起端放在機械結構的座金﹝肋﹞邊,如圖1所示,如有需要,也可以向下移動一些。

使用時,右拇指應著力於圖2中A處附近;平衡輔助器的延伸臂應輕輕落在拇指中間部位,如圖2中B處。

因為右拇指推向圖2中A處,此力可以支撐長笛部分的重量,並對抗水平旋轉之力量,進而達到平衡。

延伸臂在B處的落點則能提供相反於樂器向後倒下﹝剖面旋轉﹞之力。


location


hand with Thumbport


這個網站 www.thumbport.com 有更多、更詳盡的資料。

請同時參考 長笛平衡問題

有意購買者,請洽唐律長笛合奏團


No responses yet

Sep 26 2007

Profile Image of admin

「現代長笛的結構與音響」講座感言﹝2002年12月﹞

Filed under 感想

基礎學理在任何一領域中都應佔有極重要的地位,如同樹木一樣,根扎地愈深、可以吸收愈多養分,就愈有希望長得茂盛茁壯。我近年的幾次在台的講題就是以這樣的信念出發,其中包括音律的歷史與結構歐洲巴洛克及古典時期的演奏實務十八至十九世紀初歐洲音樂調性的特性乃至於此次現代長笛的結構與音響實用合音

為了避免有人可能誤會本人「反音樂」、只講技術性的東西,也為了點出音樂與技術間的關係,我把重點放在與實 際音響有關的部分﹝必要時輔以有聲媒體示範﹞,以期得到吹奏者的共鳴;其它的就簡短帶過。我把目標放得很遠,但最少希望聽眾們回去後可以實驗指法,自己找 出一些幽靈指法﹝替代指法﹞,而不需總是仰賴別人的參考書。當然,這只是目標之一,個人要如何使用這些資訊,端靠你的想像力與創造力﹝簡言之:努力﹞。

這使我想到幾年前的一次經驗:在高雄師範大學的演講示範﹝中心講題是音律與音準﹞後,得到的迴響是「音樂應 該是感性的,好像不應該用如此理論來理解」。一直到現在我還很感慨,好像很多人認為「會走路就能上伸展台」、「會說話就能與人辯論」。當然有天份的人不需 太多訓練,但是多數的平凡人並沒有這麼幸運,需要各種輔助工具﹝無論是實質的還是觀念上的﹞。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一個簡單的大三和絃到底有何音響?我可以 用鋼琴來示範嗎?回答這個問題很可能必須回溯音律的歷史,否則變成了自由心證的辯論!﹝當然,鋼琴的大三和絃音響可以滿足大多數人心理的需求;但一個有好 奇心的人不免要追根究底、尋求更高層次的心靈享受。﹞

希望有更多的人對基礎學理產生興趣,將來開花結果時,一定可以將演奏水準推到超越技術的更高峰。

No responses yet

Sep 26 2007

Profile Image of admin

Loeillet, John (1680-1730)

Filed under 長笛人物

原名 Jean-Baptiste Loeillet

比利時的作曲家,長笛家及大鍵琴家,1680年生於Ghent, 1730年逝於倫敦。他在1705年定居於倫敦,以在樂團吹奏長笛及教授大鍵琴為生。根據牛津簡明音樂字典,是他將單鍵的巴洛克長笛介紹到倫敦的。

Life

• was the first musician of stature to play the Baroque flute in England; probably the first composer to publish idiomatic chamber music for the instrument there
• born in Ghent; nothing certain is known of John’s early life and training
• proficient in playing recorder, oboe, flute, and harpsichord
• arrived in London by 10 April 1705 and played in the Drury Lane Theatre band (as an oboist); played in the band to accompany drama and occasionally chamber music in the intermissions between the acts of the plays
• the German flute seems to have been known in England since the 1690’s but still remain rare in the early 18th century
• it is commonly stated that Loeillet was responsible for introducing the transverse flute to England in 1705 although he clearly did not first introduce it
• continued playing as oboist at the Queen’s Theatre until 1711 and started giving private lessons and concerts
• might have influenced and taught his colleagues the art of playing transverse flute

Publication

• four dances around 1720
• Opus 1: 3 trio sonatas for alto recorder, oboe or violin, and basso continuo, and 3 for 2 flutes and basso continuo (1722); 6suites for harpsichord (1723)
• Opus 2: 6 trio sonatas for 2 violins and basso continuo, 3 for alto recorder, oboe and basso continuo, and 3 for two flutes and basso continuo (ca. 1725)
• Opus 3: 6 sonatas for alto recorder and basso continuo, and 6 for flute and basso continuo (1729)


No responses yet

« Newer Posts - Older Post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