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for "吹奏"

Sep 26 2007

Profile Image of admin

馬賽‧莫易斯 Marcel Moyse (1889-1984)

Filed under 長笛人物

2002.12.13

一代宗師馬賽‧莫易斯於1889年3 月17日出生在法國東部朱拉山區的聖阿木﹝St. Amour﹞,1984年11 月1日逝於第二故鄉美國的佛蒙特﹝Vermont﹞。除了早年的顯赫演奏生涯,一生致力於長笛教學,著作不少,多由雷杜克出版社﹝Leduc﹞及晚年自己出版。

師事Hennebains,塔凡奈爾 及高白爾, 莫易斯繼承了法國長笛演奏的傳統,雖然某些當代法國長笛家對他在法國的貢獻有所保留,但他對整個長笛世界的貢獻卻無可否定。1932年高白爾辭職後,莫易斯成為國立巴黎音樂院的長笛教授,1940年因為二次世界大戰德軍入侵法國,全家遷回家鄉避難,一直到大戰後才又短暫地回到音樂院任教。由於戰後在巴黎不愉快的遭遇,因而舉家移民到美洲,最後定居在美國佛蒙特洲的布拉投市﹝Brattleboro, Vermont﹞。自此莫易斯展開了一連串的掙扎,只有少數識途老馬或藉人引薦才有機會得以親炙,一直到晚年重新受到整個世界的注目。在移民美國的早期與布旭﹝A. Busch﹞及塞爾金﹝R. Serkin﹞共同創立的馬爾波羅音樂節﹝Marlboro Festival,1950起正式招生﹞也是他生涯中的里程碑。

莫易斯早年在歌劇院樂團的經驗,使得他對長笛吹奏的歌唱性下了深刻的研究。他的兩本最著名也是使用最廣泛的教材﹝De la Sonorité和Tone Development Through Interpretation﹞,最具代表性。前者運用他自己練習發聲的方法,有計畫地幫助學生一步一步發展生理極限及尋找個人音色的〝調色盤〝;後者收集有各種旋律﹝大多為歌劇選曲﹞,以實例激發想像力及音樂性。

大師一生奉獻於音樂教育,作育英才無數,我們熟知的長笛家Rampal, Galway, Nicolet, Graf, Bennett, Debost,高橋利夫…等等,無論長短期,均曾受教於他。

No responses yet

Sep 25 2007

Profile Image of admin

E 鍵 (split E/E mechanism) 的爭議

Filed under 結構

2003.1.9

E Mechanism E Crescent

無可爭議的是E 鍵確能使第三個八度的E 音較容易奏出,尤其需要吐舌時最明顯。

有不少人認為使用 E 鍵時,音色變得纖細﹝薄﹞,我聽到法國人這麼認為的比例最高,美國人也不少。這之中又以人云亦云的佔最多,鮮少人真正用心研究前因後果。

E 鍵的機械結構是最為人詬病的。因為附加的結構提高右手組合的故障率,也使得調整整支樂器的協調性難度提高。如果是G-A 同軸(直列式)的樂器,左手組合的故障率也提高許多;因此,有些公司只把 E 鍵加在 G-A 分軸(曲列式)的樂器上。

Right and Left Hand

因為複雜化機械結構帶來的問題,製造家也想出了其他的代替方案: 一個是縮小複 G# 音孔的直徑,另一個是在複 G 鍵下﹝複 G# 音孔中﹞加入覆蓋片。這兩個方案都有一樣的缺點──減少正常操作下複 G# 音孔的透氣率,在吹奏上最直接的影響就是 A 音的音色會比較「悶」,所以也有人在吹 A 時,將 G# 按下,改善音色。有的製造者認為這兩個方案對音色的影響微乎其微,可以忽略;如果此說成立,為什麼前人設計了複 G 鍵﹝複 G# 音孔﹞?而且沿用超過一百年以上?

E 鍵真正的功用在於減少中低音域 A 音的諧音,使得高音 E容易奏出。參考前後音﹝EbF﹞的音色後,相信絕大多數的人都會同意有 E 鍵的音色能幫助第三個八度的均勻度。吐舌容易只不過是附帶的紅利罷了。至於音色變薄一說,應該是習慣於沒有 E 鍵後相對的反應。﹝有些人總認為困難的事有它的附加價值,再彆扭也好,甚至還能增強特異功能!﹞

No responses yet

« Newe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