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the '長笛人物' Category

Sep 26 2007

Profile Image of admin

Taffanel, Paul ﹝塔凡奈爾﹞(1844-1908)

Filed under 長笛人物

黃茂林‧譯 塔凡奈爾:1844年9月16日生於Bordeux﹝波爾多﹞,1908年11月22日逝世於巴黎。法國長 笛家、教育家及指揮家,被視為現代法國長笛演奏學派之父。音樂教師之子,十歲的年紀就在當地的音樂會中演奏長笛。1858年被Dorus 收為門生,稍後Dorus於1860成為巴黎音樂院的教授,塔凡奈爾加入其教室班上。這非常重要,因為Dorus是第一位把貝姆式長笛引進法 國,並且正式在法國應用的長笛家。在音樂院學習和聲、對位、賦格的同時,他在歌劇院展開職業演奏生涯,1870年成為長笛獨奏家,1890年成為指揮家。 塔凡奈爾對木管樂器的細膩演奏法的關注,成為管樂協會Sociétè des Instruments á Vent在1879年成立的基礎,在該組織存在的14年間,對整個歐洲有很大的影響。 隨著Altès繼承Dorus的職務,1893年塔凡奈爾也接任音樂院的職務,輪到他對一大票學生傳續他的 教學法。身為音樂院的教授,他較前輩們寬容,教學不死板,適應學生的個別差異和氣質。他的演奏風格單純不浮華,不過量應用太多的揉音(vibrato)。他的教學理念具體的 呈現在高白爾﹝Gaubert﹞編纂的Taffanel-Gaubert Méthode Complète de la Flûte一書中,以及一些優異的木管室內樂,長笛和鋼琴的改編曲。

No responses yet

Sep 26 2007

Profile Image of admin

高橋利夫與鈴木長笛教學法的歷史沿革

Filed under 長笛人物

2001.12 黃茂林 長笛家高橋利夫在十九歲的時候,聆聽長笛大師莫伊斯的唱片演奏之後大受感動,而開始自學長笛。在一年內,他能吹奏杜普勒的匈牙利田園幻想曲和莫札特的D大調長笛協奏曲,並且以Sonare合奏團團員和獨奏的身份在日本舉行一系列的音樂會。 在他25歲的時候,和鈴木鎮一學習音樂的情感表達為時三年之久,在鈴木博士的建議之下,他到美國進修三年,在這三年當中,他密集在長笛大師莫伊斯、大提琴大師卡爾薩斯等大師門下接受薰陶。與此同時,也受邀在美國境內巡迴演奏,在紐約市錄音。 31歲回到日本,鈴木博士囑咐他為長笛寫一本鈴木教學法教本。他花了三年的 時間,根據演奏曲目與經驗,經過教學實驗和修訂之後,才完成鈴木長笛教學法的前三冊教本,於1971年由全音出版社首次印行。 在鈴木長笛教學法的教本裡,他將莫伊斯的美音訓練、歌劇美聲唱法融入鈴木的教學理念中,這種獨特的指導方法引起全世界莫大的興趣。從1978年開始,高橋利夫就旅遊世界各地推行鈴木長笛教學法。 至今鈴木長笛教學法已經有顯著的發展,尤其是在美國,目前有大約300位長笛教師,和全球有數以千計的學生從事著與此相關的課程。在1981和1988年他兩度受到美國長笛協會年會的邀請為特別貴賓,亦受到歐洲長笛年會的邀請,於1992年出席於倫敦舉行的大會。 目前他被公認為世界重要長笛音樂編輯者之一,也是國際鈴木音樂院的長笛教授,是一位指揮家,亦曾經擔任過世界鈴木協會(ISA)的主席。 他的主要著作有: 1.     鈴木長笛教學法長笛教本(一共十一冊,編輯) 2.     與莫伊斯對話 3.     黃金年代的長笛名曲(共三冊,編輯),莫札特:長笛協奏曲(編輯) 4.     音樂會名家小品集(編輯) 5.     音樂詮釋的奧秘,副題“如何尋覓你的最佳音樂會曲目”

No responses yet

Sep 26 2007

Profile Image of admin

馬賽‧莫易斯 Marcel Moyse (1889-1984)

Filed under 長笛人物

2002.12.13 一代宗師馬賽‧莫易斯於1889年3 月17日出生在法國東部朱拉山區的聖阿木﹝St. Amour﹞,1984年11 月1日逝於第二故鄉美國的佛蒙特﹝Vermont﹞。除了早年的顯赫演奏生涯,一生致力於長笛教學,著作不少,多由雷杜克出版社﹝Leduc﹞及晚年自己出版。 師事Hennebains,塔凡奈爾 及高白爾, 莫易斯繼承了法國長笛演奏的傳統,雖然某些當代法國長笛家對他在法國的貢獻有所保留,但他對整個長笛世界的貢獻卻無可否定。1932年高白爾辭職後,莫易斯成為國立巴黎音樂院的長笛教授,1940年因為二次世界大戰德軍入侵法國,全家遷回家鄉避難,一直到大戰後才又短暫地回到音樂院任教。由於戰後在巴黎不愉快的遭遇,因而舉家移民到美洲,最後定居在美國佛蒙特洲的布拉投市﹝Brattleboro, Vermont﹞。自此莫易斯展開了一連串的掙扎,只有少數識途老馬或藉人引薦才有機會得以親炙,一直到晚年重新受到整個世界的注目。在移民美國的早期與布旭﹝A. Busch﹞及塞爾金﹝R. Serkin﹞共同創立的馬爾波羅音樂節﹝Marlboro Festival,1950起正式招生﹞也是他生涯中的里程碑。 莫易斯早年在歌劇院樂團的經驗,使得他對長笛吹奏的歌唱性下了深刻的研究。他的兩本最著名也是使用最廣泛的教材﹝De la Sonorité和Tone Development Through Interpretation﹞,最具代表性。前者運用他自己練習發聲的方法,有計畫地幫助學生一步一步發展生理極限及尋找個人音色的〝調色盤〝;後者收集有各種旋律﹝大多為歌劇選曲﹞,以實例激發想像力及音樂性。 大師一生奉獻於音樂教育,作育英才無數,我們熟知的長笛家Rampal, Galway, Nicolet, Graf, Bennett, Debost,高橋利夫…等等,無論長短期,均曾受教於他。

No responses yet

Sep 26 2007

Profile Image of admin

馬賽‧莫易斯 Marcel Moyse (1889-1984) 與巴黎分道揚鑣

Filed under 長笛人物

2002.12.13 二次大戰時因為莫易斯避難離開巴黎,音樂院的教職由Gaston Crunelle取代。戰後莫易斯回到巴黎,想要重續舊職,但受到體制的影響未能立即如願,為了回到這個寶座,他花了兩年的時間周旋於音樂院的執事者與法國藝術部的官員之間;1946年的秋天,他終於又重回音樂院,這回他不再是唯一的長笛教授,音樂院開了額外的一班以安撫他的不平,Crunelle仍舊保有他的工作。莫易斯勉強接受了這個安排,可是不斷地在行為及言語上攻擊他視為對手的Crunelle,因為這個王者的頭銜是不能分享的,別人都無德無能與他平起平坐。﹝Nicolet 和Graf都是他這個時期的弟子。﹞ 在演奏上,郎帕爾的崛起﹝1944年起巴黎人就已注意到他的存在﹞也使得莫易斯的光芒不再。1946年大戰結束後,巴黎重得自由,郎帕爾以僅僅五個月的的時間便從音樂院畢業﹝Crunelle的門下﹞,之後立即受邀廣播演出易白爾協奏曲──曾是莫易斯的註冊商標。 1948年的夏天莫易斯到布宜諾斯艾利斯旅行演奏的時候,向當地的法國移民陳述他在巴黎的遭遇,有人相當同情,遂安排一個教職同時給予他移民到阿根廷的機會,莫易斯深深受到打動。對他而言,移民他鄉有幾種意圖:大戰似乎尚未真正結束﹝恐戰心理﹞,隨時都可能再爆發;擔心兒子再度被徵召入伍;阿根廷的經濟似乎比較穩定,薪水能帶給一家生活的安定;離開巴黎可以打擊音樂圈,因為〝長笛之王〞不再對他們付出﹝在他心中,音樂院的人們棄他於先,這是一種報復﹞。 無顧於全家人的反對,莫易斯固執地決定了移民一途,因為巴黎實在不是他的獨有領土了。 移民夢,其實是國王復仇之夢,在1949年初到達阿根廷不久之後就破滅了,貝隆Péron的軍權政府將一切美夢都銷毀了。那年九月,一家人又踏上了未知的旅途,這回是到美利堅合眾國。

No responses yet

« Newe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