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 '詮釋'

Jul 23 2008

Profile Image of admin

大師、詮釋與音樂感(musicality)

Filed under 感想,教學

週末(2008.7.19)去聽了一場克里夫蘭管弦樂團 The Cleveland Orchestra 的露天音樂會,指揮是Andris Nelsons。曲目包括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協奏曲及第四交響曲。客席小提琴家為Julia Fischer。雖然樂團的水準不差,但整個演出好像搔不著癢處。 音樂不僅是一串音符加上音量、力度、音色的變化,甚至情緒的變化都不能壟斷音樂包含的意義。從表面上,這些物理及心理的框架似乎將音樂定義地相當完善,但是如果缺乏對這些元素間適當調和的領悟能力,一席盛宴就變成了雜耍。所有的材料都在,就缺令人回味的神韻。 以前常聽人說柴可夫斯基的樂曲架構鬆散等等,我想這是從日耳曼古典音樂的本位主義(沙文主義?)出發的批評,就如同隨便說「巴赫是音樂之父」一樣可笑。如果柴可夫斯基的音樂只需要用其結構便能評斷,那水果的好壞便能從果樹的形狀來決定! 從音樂會的感想,引起了另一思緒:大師教學的內涵。 某些傳奇性的大師總有為人津津樂道的各種故事,教學內容也常被後人重複到了八股的地步。一些缺乏創意及自卑的庸師不斷地搬出老掉牙的軼事,以顯示淵博的見識,殊不知江山代有才人出,風格何有回頭時(最少在幾代之內不容易重複),前後代的引領風騷人物,同質性不會太高。無反省的重複,本身就是對音樂及聽眾的侮辱。還有,大師們的精神不是用言語文字敘述便能傳達的,就像把音樂所有的物理特性加上情緒反應,也不一定能呈現內涵。 在此要點出的,是音樂裡的靈性,實際點說,就是音符組成的意義。從作曲家的角度言,音符的排列組合要表達某些意念,千錘百鍊的作品不見得要有「深度」,但是不能無病呻吟。演奏家不管對作曲者的原始構想能有多少共鳴,就算不能貼切,也必須能自圓其說。時代不同、客觀環境不同,人們對事物的接受及表達能力也受到影響。我常想,歐洲古樂(時代樂器及詮釋風格)的風潮雖好,但是,就算演奏的內容完全復古,人心還是不古,只能當做遊戲一場。 我們要追求的是昇華感動,既不是框架的枝節、也不是千篇一律的教條(靈感重複二次也變成教條)。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