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p 26 2007
「現代長笛的結構與音響」講座感言﹝2002年12月﹞
基礎學理在任何一領域中都應佔有極重要的地位,如同樹木一樣,根扎地愈深、可以吸收愈多養分,就愈有希望長得茂盛茁壯。我近年的幾次在台的講題就是以這樣的信念出發,其中包括音律的歷史與結構、歐洲巴洛克及古典時期的演奏實務、十八至十九世紀初歐洲音樂調性的特性乃至於此次現代長笛的結構與音響及實用合音。
為了避免有人可能誤會本人「反音樂」、只講技術性的東西,也為了點出音樂與技術間的關係,我把重點放在與實 際音響有關的部分﹝必要時輔以有聲媒體示範﹞,以期得到吹奏者的共鳴;其它的就簡短帶過。我把目標放得很遠,但最少希望聽眾們回去後可以實驗指法,自己找 出一些幽靈指法﹝替代指法﹞,而不需總是仰賴別人的參考書。當然,這只是目標之一,個人要如何使用這些資訊,端靠你的想像力與創造力﹝簡言之:努力﹞。
這使我想到幾年前的一次經驗:在高雄師範大學的演講示範﹝中心講題是音律與音準﹞後,得到的迴響是「音樂應 該是感性的,好像不應該用如此理論來理解」。一直到現在我還很感慨,好像很多人認為「會走路就能上伸展台」、「會說話就能與人辯論」。當然有天份的人不需 太多訓練,但是多數的平凡人並沒有這麼幸運,需要各種輔助工具﹝無論是實質的還是觀念上的﹞。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一個簡單的大三和絃到底有何音響?我可以 用鋼琴來示範嗎?回答這個問題很可能必須回溯音律的歷史,否則變成了自由心證的辯論!﹝當然,鋼琴的大三和絃音響可以滿足大多數人心理的需求;但一個有好 奇心的人不免要追根究底、尋求更高層次的心靈享受。﹞
希望有更多的人對基礎學理產生興趣,將來開花結果時,一定可以將演奏水準推到超越技術的更高峰。
No responses yet
Leave a Reply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