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p 26 2007

Profile Image of admin

兒童人人皆可成才,端視教學法如何

Filed under 教學

簡介鈴木長笛教學法的特色

◎文/黃茂林

音樂篇

從動聽的樂曲中學習音樂 鈴木長笛教本一共有十三冊,從民謠,古典小品,奏鳴曲,協奏曲,音樂會的標準曲目均有編列。 第一冊由簡單的斷音開始發音練習,然後是民謠【瑪麗有隻小綿羊】,很快地感受的到演奏音樂的成就!
第三冊是七首音樂會的獨奏曲或安可曲目,旋律優美首首動聽!此時,才加入長笛音樂家必備必練的練習曲集:Taffanel & Gaubert :17 Advanced Daily Finger Exercises for the Flute 一書當中的第四首大小調音階練習。
第五冊當中祈瑪羅沙的的雙長笛協奏曲的二和三樂章,兩把長笛要學習如何的掌握音準與角色的交替,才能把音樂完整的表現出來。有了這樣的重奏經驗,在第六冊出現的第一樂章將有更好的音樂表現。
而巴赫的b小調第二號組曲,則按照樂章的難易度分別編排在第二冊,第五冊與第六冊當中,循序漸進,有始有終的把一首著名的長笛音樂學完,能夠完整將音樂表現出來。 更多的音樂,都在鈴木長笛教本中。

練習曲篇

不必害怕練習曲 沒有ㄎㄨ燥無味,大篇幅的練習曲,只有簡單有效,配合樂曲需要而編的準備練習,理念和內容來自長笛大師莫伊斯(Marcel Moyse)的練習曲,以及編撰者高橋利夫先生的獨特構思。 。

樂器篇

鈴木教學法強調越早的年齡開始學習越好 因此高橋利夫先生在樂器的構造上做一些小小的變更,減少一些在第一冊教本中,尚未應用到的按鍵,因此就可以 減少樂器的重量,再加上採用彎曲的吹口管,縮短樂器的長度,造福幼兒!一如小小提琴,我們暱稱它為長笛寶寶(Baby Flute)。【見圖片:長笛寶寶】

Suzuki Flute

學習篇

多聽,多練,多樂趣 每一冊教本都附一張樂曲演奏CD,鼓勵孩子多聽;大大小小的曲子都是動聽的名曲,反覆練習不厭倦;鈴木長笛的團體課讓每一個孩子互相觀摩,欣賞,砥礪,分享,樂在長笛音樂中!

No responses yet

Sep 26 2007

Profile Image of admin

「現代長笛的結構與音響」講座感言﹝2002年12月﹞

Filed under 感想

基礎學理在任何一領域中都應佔有極重要的地位,如同樹木一樣,根扎地愈深、可以吸收愈多養分,就愈有希望長得茂盛茁壯。我近年的幾次在台的講題就是以這樣的信念出發,其中包括音律的歷史與結構歐洲巴洛克及古典時期的演奏實務十八至十九世紀初歐洲音樂調性的特性乃至於此次現代長笛的結構與音響實用合音

為了避免有人可能誤會本人「反音樂」、只講技術性的東西,也為了點出音樂與技術間的關係,我把重點放在與實 際音響有關的部分﹝必要時輔以有聲媒體示範﹞,以期得到吹奏者的共鳴;其它的就簡短帶過。我把目標放得很遠,但最少希望聽眾們回去後可以實驗指法,自己找 出一些幽靈指法﹝替代指法﹞,而不需總是仰賴別人的參考書。當然,這只是目標之一,個人要如何使用這些資訊,端靠你的想像力與創造力﹝簡言之:努力﹞。

這使我想到幾年前的一次經驗:在高雄師範大學的演講示範﹝中心講題是音律與音準﹞後,得到的迴響是「音樂應 該是感性的,好像不應該用如此理論來理解」。一直到現在我還很感慨,好像很多人認為「會走路就能上伸展台」、「會說話就能與人辯論」。當然有天份的人不需 太多訓練,但是多數的平凡人並沒有這麼幸運,需要各種輔助工具﹝無論是實質的還是觀念上的﹞。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一個簡單的大三和絃到底有何音響?我可以 用鋼琴來示範嗎?回答這個問題很可能必須回溯音律的歷史,否則變成了自由心證的辯論!﹝當然,鋼琴的大三和絃音響可以滿足大多數人心理的需求;但一個有好 奇心的人不免要追根究底、尋求更高層次的心靈享受。﹞

希望有更多的人對基礎學理產生興趣,將來開花結果時,一定可以將演奏水準推到超越技術的更高峰。

No responses yet

Sep 26 2007

Profile Image of admin

售後服務應為設計製造及購買樂器的主要考慮要點之一

Filed under 感想

2003.9.19

在過去三十年中,長笛的製造可說進入戰國時代:除了日本的精密細緻 的工藝在世界上佔了一席之地、美國波士頓長笛業的節節衰退﹝雖然 Brannen Brothers 為他們帶來一段時期的振興﹞,台灣因其代工業的發達,也因緣際會地搭上了一班列車。中國大陸顯然是下一個代工中心,可能很快也會有高級產品出現。

在這股風潮中,除了品牌及數量不斷增加,長笛的基本設計其實改變極為有限;如果我們認同「因為樂器製造改進,所以平均演奏水準不斷增加,資優生也越來越 多」這樣的說法,那又如何解釋小提琴及鋼琴的同樣現象?鋼琴與提琴家族的機械便利性從十九世紀到現在幾乎都沒有改變過,古樂器的音色也經常為人稱羨,為什 麼近來也有這麼多的「小天才」?樂器的進步與否,當然對演奏有點影響,但是似乎不是主要的因素。另一反證是第一流的演奏家並不一定使用第一流的樂器,像法 國名家Fernand Dufrêne 的 Louis Lot 就不是那麼令人驚艷﹝德波斯特Michel Debost如是說﹞。

假使樂器的精良不是直接成就音樂家的要件,選擇樂器有哪些條件呢?音色、音階設計、吹口、附加裝置‧‧‧ 等等,都有道理。可是有多少人想到了售後服務的重要性呢?

銷售重於維護

如果一部汽車缺乏換修的零件及維修技術,不管作得多好,早晚都要停癒A越精密的越是如此。長笛也是一樣。不管原始的設計多麼精密、用的材料多麼特別,缺乏適當的維護,不是達不到使用的水準、就是淪為次級品。今日的長笛界就面臨這樣的問題。

日本是長笛製造大國,技術人才濟濟,因此維修上的水準也能傲視他人;其它地區就不同了。常見到的現象是:

*一般技師就地選材,忽略適用零件的重要性。原廠零件雖然不見得是最好的,但是一個樂器的平均及協調性卻更重要。因此,缺乏原廠材料,對發揮樂器的性能有阻礙。

*使用者不能分辨技師的能力,將樂器越弄越糟。很少有人會因為自己能力不足,把生意推掉,更何況有自知之明的人不多。有時似乎很簡單的問題卻需要高超的觀念才能適當解決,治標與治本有時並不易分辨。

*原廠零件的流通性極低,不易訂購。加上製造廠不斷更改設計及零件的尺寸,維修過程常比想像中複雜。如果沒有原廠的零件替換,勢必要有創意,結果就要看你的運氣了。

*製造廠忙於生產,無意願作深入的服務,相信多數人都有這樣的經驗。一個工廠可以有數十人生產樂器,可是,對於他們過去賣出的成千上萬支樂器,又有幾個合格的師父在服務呢?有幾個公司肯犧牲技術較好的技師來作維修呢﹝當然把他們放在生產線上比較划算﹞?

*技師不能了解各人所需,以標準化的方式調整。音孔的開度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接近吹口端的C#鍵的開度影響最少六個音符,吹法不同、可以使用不同的開度﹝長笛上大部分的鍵因為槓桿連動的原因,不能個別調開度﹞。

*技師的地位不受重視,缺乏人才的投入。

*製造廠將技術視為機密,致使維修愈為困難,除了原廠外,僅有少數技師能獲得資訊。以美國為例,村松 Muramatsu 的授權代理公司旗下只有三名正式受過訓的技師,另加一名由日本移民過來的技師,全美只有四人具有某種程度的原廠知識,對於這麼大的市場,投入也只這麼多。 一般使用者多半就近解決維修上的問題,保養不善的狀況也就層出不窮。這還是全世界目前最大的長笛廠採取的態度,其他公司也就不提了。﹝台灣有這麼多美國樂 器,有幾位具有原廠維修知識?﹞

材料及零件

長笛大部分的零件通常不需要在短時間內更換,只有皮墊屬於消耗品,使用過一定的時間後,必須更換。彈簧有時候因為崩斷或老化需要更換。螺絲會磨耗,需要處理或更換。

值得深入探討的現狀

假如,一部汽車性能高超,操控性良好,但是出問題時等零件卻要兩個月的時間,你能忍受嗎?或者,修理技師雖然能解決眼前的問題,卻不告訴你背後的隱憂,能安心嗎?

另一角度來看,使用者願意付出合理的代價來換取合理的服務嗎?這些技師提高使用者的滿意度,他們的地位是否得到相當的評價或禮遇?

這些形形色色的問題將來我們可以一起來探討。

No responses yet

Sep 26 2007

Profile Image of admin

Loeillet, John (1680-1730)

Filed under 長笛人物

原名 Jean-Baptiste Loeillet

比利時的作曲家,長笛家及大鍵琴家,1680年生於Ghent, 1730年逝於倫敦。他在1705年定居於倫敦,以在樂團吹奏長笛及教授大鍵琴為生。根據牛津簡明音樂字典,是他將單鍵的巴洛克長笛介紹到倫敦的。

Life

• was the first musician of stature to play the Baroque flute in England; probably the first composer to publish idiomatic chamber music for the instrument there
• born in Ghent; nothing certain is known of John’s early life and training
• proficient in playing recorder, oboe, flute, and harpsichord
• arrived in London by 10 April 1705 and played in the Drury Lane Theatre band (as an oboist); played in the band to accompany drama and occasionally chamber music in the intermissions between the acts of the plays
• the German flute seems to have been known in England since the 1690’s but still remain rare in the early 18th century
• it is commonly stated that Loeillet was responsible for introducing the transverse flute to England in 1705 although he clearly did not first introduce it
• continued playing as oboist at the Queen’s Theatre until 1711 and started giving private lessons and concerts
• might have influenced and taught his colleagues the art of playing transverse flute

Publication

• four dances around 1720
• Opus 1: 3 trio sonatas for alto recorder, oboe or violin, and basso continuo, and 3 for 2 flutes and basso continuo (1722); 6suites for harpsichord (1723)
• Opus 2: 6 trio sonatas for 2 violins and basso continuo, 3 for alto recorder, oboe and basso continuo, and 3 for two flutes and basso continuo (ca. 1725)
• Opus 3: 6 sonatas for alto recorder and basso continuo, and 6 for flute and basso continuo (1729)


No responses yet

Sep 26 2007

Profile Image of admin

Hotteterre, Jacques “le Romain” (c. 1674-1763)

Filed under 長笛人物

Life

• as early as 1689 he played in Louis XIV’s court
• by 1708 was recognized as ‘flûte de la Chambre du Roy’
• from the dedication of several his publications it is obvious that Hotteterre was a highly sought after teacher of the amateurs of the fashionable world
• was in demand as a performer
• fame was international
• gained two positions in the court: one in the Grands Hautbois and the other “flûte de la musique de la chambre”

Publications

• Principles de la Flûte traversière, ou flûte d’Allemagne, de la flûte à bec, ou flûte douce, et du haut-bois, diviséz par traitéz (1707)
• L’Art de préluder sur la flûte traversière, sur flûte-à-bec, sur le haubois, et autres instruments de dessus (1719)
• two books of suites for transverse flute and basso continuo (1708, 1715)
• a book of trio sonatas (1712)
• three duet suites for unaccompanied flutes or other instruments (1712, 1717,1722)

No responses yet

« Newer Posts - Older Posts »